带着农场下凡尘

夜天下

都市生活

三天前石仲魁以为自己走了天大的好运。
五月大雨夜里,在家里的阳台上吹着微风 ...

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-AA+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24章 贤弟之才,胜我十倍

带着农场下凡尘 by 夜天下

2023-9-10 23:06

  古人极其看重礼仪,祭祀天地和皇家祭祀,可是头等大事,所以礼部看似不管官员、不管钱,但它的权利可不小。
  而且科举考试还直接掌握在礼部手里。
  参你一个不尊礼仪,就和现代社会媒体说某个人道德和人品有问题一样,名声很快就会臭了。
  别说做官,乖乖的回家闭门思过,上书自辩,等着事情查清楚你才能出来。
  否则,那肯定会被言官群起而攻。
  但真老老实实回家闭门思过,除非是圣人,否则总能抓住点你的把柄。
  问题不大,降职调任出京。
  问题大的,得看皇帝老儿如何看。
  或者轻拿轻放、辞官归家,或者进大牢,等着三堂会审。
  可以说,六部除了公认的吏部天官外,就是礼部最大。
  加上能成为尚书,年龄至少5、60岁。
  也就是说,那位尚书大人只要不是写信给亲爹,亲大哥和叔父辈的人。
  这首带着劝解、责怪的诗交给同辈、晚辈时,一点问题都没有。
  可要是于洪高写这种诗给老丈人,那就等于指着老丈人的鼻子开骂。
  想到这,石仲魁告罪一声,用笔把诗写出来。
  ‘一纸家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,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’。
  隐隐透露自己的心志不小,也不是坏事。
  说不定还坐定了自己以前是在藏拙以自保,一举解决掉石呆子的麻烦。
  于洪高和于同甫父子俩,顿时目瞪口呆的看着他。
  这首劝人谦让的诗,不说比前人优秀,至少在大周朝,人人都得竖起大拇指。
  “贤弟之才,胜我十倍。”
  于同甫说完,起身躬身行礼,惊的石仲魁脸色一红。
  要是记忆力,那肯定真的比于同甫强,可说到真才实学就两说了。
  忙一把拉住他,语气要多诚恳就有多诚恳的说到,“兄长这是做什么,我既是老师弟子,理当为恩师分忧。”
  “哈哈哈。”
  于洪高见此,心里那叫一个满意和高兴,不由大笑起来。
  石仲魁不等这父子俩想到辈分差异,忙开口道,“恩师,这诗虽好,但只能由身份、地位不低于缮国公的人来劝。
  或者,把缮国公公子请到家中,您才能以姐夫,或者同辈之人的身份劝解他。
  而且弟子仔细想想,还是把‘墙’改成‘田’,‘三尺’改成‘一丈’为好。”
  于洪高心里一惊,很快就明白了过来。
  叹息一声道,“伯谦之才,确实胜过思成十倍。”
  于同甫一脸懵逼,这一改不是把一首好诗,变成打油诗了?
  而石仲魁这次没再谦虚,过度谦虚就是虚伪,反而不是好事。
  “坐”,让石仲魁和于同甫坐下,于洪高想了好一会,最后还是摇摇头。
  “改就不用改了,直接指田亩显得太刻意,这样反而更好。”
  石仲当然知道聪明人一看就明白这是用‘墙’来指‘田’。
  见他点头,于洪高犹豫几秒继续说道,“按说你们兄弟俩的师祖庞世同先生,确有资格规劝老国公,但这里面有些陈年纠葛伯谦并不知道。
  至于我那个妻弟……”
  说道这,就连于同甫都叹息一声。
  石仲魁立马知道。这位缮国公的公子百分百是个纨绔,而且还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。
  跟他讲谦让,等于对牛弹琴不说,说不定还会被他耻笑。
  至于两个老头的恩怨,大概是庞老头参过缮国公。
  文臣参武将,不仅天经地义,缮国公但凡聪明点,只能哑巴吃黄连,有苦说不出。
  两人算起来还是亲家。
  “这如何是好?”
  看着于同甫目光灼灼的看着自己,石仲魁不由翻了个白眼,但心里却暗中窃喜。
  “既如此,不如让弟子做这个恶人?”
  于洪高嘴角微微上翘,似笑非笑看了石仲魁一眼。
  这首诗传出去,石仲魁很快就会名声大振,而且于洪高也确实没脸做出霸占徒弟诗词的举动。
  更别说名声已经不小的庞世同。
  三天后。
  今日县衙审理缮国公府和邻居闹沟渠纠纷的案子,这三天早就传到很多人耳中。
  不仅大兴县的乡绅和老百姓一早就来到县衙外,就连京城一些好事者,也骑马或者坐车往这边赶。
  贾琏和薛蟠带着小厮骑马赶过来时,一路至少和三四波认识的公子哥碰过面。
  得知缘由后,薛蟠顿时来了兴致,“琏二哥,既然我们并不知道石呆子具体在大兴什么地方,要不我们也先去县衙看看热闹如何?”
  琏二本来就也是个放荡的公子哥,对这种看热闹的事,哪里会放过。
  再说,他还想着吃薛蟠的,住薛蟠的,当然不会和他唱反调。
  “走,哥哥赔你去看看热闹,但这之后,你就得听哥哥的了。”
  “没问题”,薛蟠顿时一喜,笑哈哈的挥鞭打马加速。
  一行人赶到时,见县衙外人山人海,心里暗自松了口气,总算没错过这场好戏。
  “二哥,琏二哥,这边。”
  贾琏正后悔还是来晚了,没法看清楚,就听有人喊自己。
  仔细寻找一番,总算看到县衙对面的酒楼里,一人对着自己不断招手。
  看清楚是冯紫英后,脸上一喜,带着薛蟠让小厮开道挤了过去。
  “二哥也是来看热闹的?”
  贾琏笑着摇摇头,“奉我家大老爷的吩咐,来大兴找人,没想到路上听到有熟人说这日审理缮国公家的事。
  这才想着大家祖上和往年里的情分,过来看看,要是有能帮到的地方,也能顺手帮一把。
  要是无能为力,也好尽快把消息传回家。”
  “二哥仁义”,冯紫英附和的夸了一声,目光看向薛蟠,“这位可是二哥的亲戚?”
  薛蟠一直跟在贾琏身边,一看就不是仆役,而且看薛蟠那看热闹不嫌事小的样子,就更不可能是贾家的下属。
  而且京师的公子哥,冯紫英基本上都认识,那除了贾家的亲属外,就不会有第二个可能。
  薛蟠这家伙看似呆霸王,但他也不是傻子,一听是神武将军冯唐家的公子。
  忙拱手行礼。
  冯紫英听说薛蟠是王夫人亲妹薛姨妈的儿子,又是紫薇舍人薛家唯一儿子,顿时热情起来的抓着薛蟠的手,互相问好起来。
  聊了一炷香,大概是衙门外的人等太久了,就听有人开始起哄。
  薛蟠也跟着大骂道,“馕球的,这都巳时三刻了,为什么还不开衙门,莫不是不敢升堂?”
  贾琏大惊,忙拉住薛蟠。
上一页

热门书评

返回顶部
分享推广,薪火相传 杏吧VIP,尊荣体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