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84章 海外朝貢何處問
帶著系統來大唐 by 農家壹鍋出
2022-8-28 21:21
幾日過去,李易的隊伍抵達河南府。
張說提前得到消息,等在路旁邊,他得感謝李易。
李易的存在,讓姚崇無法把他直接給收拾掉。
直到姚崇也下去了,需要新的宰輔,他才挪地方。
挪的地方不錯,洛陽叫東都,隨時能回長安。
張說站在春風裏,身後壹大群官員,他們知道到來的是誰。
“小易,小易,趕路累了吧?”
李易的救護車壹停,張說根本不管自己的年歲比李易大多少。
他那個主動和熱情啊,就差跪舔了。
“老張,妳這河南府看著不錯啊,再發展個幾年,妳乃大功。”
李易觀察壹番,與張說笑談。
張說微微壹頓:“幾年?”
“今年火車能通,然後河南府非常重要,看情況,兩三年能發展好,五六年也能發展好。”
李易沒給出具體的數字,天知道張說什麽時候才能回長安。
什麽時候再回去,說明什麽時候河南府發展好了。
“眼下河南府可有其他事情做?”張說記下兩個數字,二三,五六。
“先準備種植新的秈稻,人多牛多,可種過壹茬後立即用水泡地,把根翻出來,再耙走。
堆到別處漚肥,田中下之前漚好的熟肥,在此過程中,新的稻苗育出來。
看看今年連續種植究竟能種幾茬,最後再種壹次白菜。”
李易想著本地的氣候,過壹個月就能種,現在要把肥堆到地裏。
他那時河南種小麥的地方多,哦,現在的大唐河南道的山東那邊小麥也多。
大唐這裏,看地方,水少的地方還是種小麥,水多之處,自然種稻米。
秈稻生長周期短,需要溫度,挨著長江那邊的地方溫度就高,挨著黃河的……溫度也不低。
剛過完春節,正月初六,長安那裏有的地方還零下,此刻所在,零上二十四度。
水就化了,留出去了,黃河這壹段露出河床。
到地方之前,李易看到有不少人在加固河堤,準備迎接春汛。
等上遊壹開河,沖擊可就大了。
借此機會,加固,同時把淤泥清理壹番。
往長隔幾年簡單清淤壹次,修修河堤,主要原因是沒錢。
今年有錢,自己就有,分到的稅。
“記下了?”張說扭頭看自己的跟班們,大家連連點頭,記住了,就這麽點事兒。
“小易妳看河堤修得如何?”張說說著挺挺胸,等待被誇獎。
以前壹修河堤,保證有官員找認識人,然後弄虛作假,撈點錢。
今年沒有,他自己幾乎兩三天突然襲擊壹次,不壹定去哪個河段。
小的官員幫忙盯著,還有百姓,跟百姓說了,壹旦發現哪種料的價錢貴了,或者以次充好,舉報就獎。
木頭了、石頭了、繩子了、筐了、麻袋了等東西的數量和價格都公開。
“要借機把螞蟻除壹除。”李易沒誇張說,只想到了壹個事情。
至於怎麽消滅螞蟻,大唐人知道,有許多種土辦法。
“好好好,快,讓開,休息了,小易要休息。”
張說親自招呼,絲毫不覺得自己放低姿態哪裏不對。
他還想回長安,還想進政事堂。
李易不同意,誰說都沒用。
壹群人熱熱鬧鬧進洛陽城,李易也不拒絕,今天晚上在洛陽住,明天壹早走。
李易把救護車打開,開始給河南府的官員檢查身體,按照品級來。
品級太低,等著吃飯的時候還沒檢查到,那就錯過了。
“老張,多吃魚,做熟了吃,平時鍛煉鍛煉身體,比如說去我買下來的那個山,妳以視察的名義去爬山。”
李易忙到吃晚飯時,其他的官員有的身體不好的給開了方子。
桌子上放了紅燒肉,永穆公主最喜歡吃的菜。
關鍵張說壹塊接壹塊吃,李易提壹句。
張說立即開始吃別的菜,不吃肉了。
“今年能發大水不?”張說吃壹口黃瓜,咽下去看李易。
“不能,現在有人手和錢的話,平整路面,要鋪鐵軌,有的地方趁水少,趕緊建橋,用鋼筋混凝土建,需要跑火車。
造大的駁船,如果到時候橋沒建好,用駁船壹節節車廂運過去,也是個技術活兒。”
大唐運糧的漕船不小呢,能夠載幾節車廂。
怎麽把車廂弄上去?杠桿,繩子的杠桿也是杠桿。
旁邊的人趕緊記錄,李易不管在哪說話,都得記下來。
初七早上,李易起很早,又給壹批官員檢查了壹次身體。
早飯就喝了碗牛奶、吃兩個雞蛋。
隊伍再次出發,前往海邊。
從洛陽到海邊,比從長安到洛陽遠了壹倍,好在路相對好走了。
又是幾天過去,李易還未抵達海邊,另壹處海邊的事情傳到長安。
黃岸寫的奏章,先給宋璟,說有夷商想進長安來進貢,代表著他們的頭領。
這個地方叫蒲羅中,說是有很多人,願意跟唐朝友好往來。
宋璟拿到了文書,派人去查,蒲羅中是哪?
查了好壹會兒,知道了,有記載,哪個島子的地方,三國時期的書中記的。
說當地人水性挺好,就是人的教化不夠,而且壹些技術同樣比不上三國時候的國家。
其他的沒記載什麽,現在就那麽壹個地方要朝貢,怎麽辦?
宋璟找畢構他們商量,四個人坐在壹起發愁,答應還是不答應?
對那邊不夠了解啊,得找在那裏經商過的人才行吧?長安有沒?
四人商議時,李隆基轉悠過來,李隆基鬧心,好幾天沒見到李易了。
“陛下!”門口的人出聲,四個人站起來鞠躬。
“諸卿坐,政事堂可還穩妥?”李隆基坐到主位上,隨意問。
四個宰輔同時猶豫,互相看看,由宋璟回答:“其他應壹事情俱可,只……廣州刺史黃岸上書壹地為蒲羅中,其部族首領欲獻貢於陛下。”
李隆基輕輕點下頭:“見,還是不見?”
“臣以為,蕞爾小國,不,國都稱不上,不值壹見。”宋璟給出自己的回答。
“臣請尋熟識當地情況之海商,多加了解,再作打算,尤其當地軍力幾何。”蘇颋說想法。
張九齡跟上:“可從廣州尋人。”
“畢卿怎講?”李隆基聽壹個點壹下頭,主動開口問畢構。
“找小易,小易知道。”畢構習慣性地說出他的辦法。
他話音壹落,五個人皆楞。
李易走了,沒在李家莊子,上哪找去?